为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专业认知与实践能力,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蔬菜科学与工程专业43名本科生在陈儒钢、张明科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赴“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开展为期一周的夏季教学实习与产业调研,深度体验“科技+产业”双轮驱动的现代农业发展范式。
探访产业前沿:从“发源地”到“科技芯”
实习首站,团队走进“中国冬暖式大棚发源地”三元朱村,溯源“寿光模式”的革新基因。在村史馆,师生通过纪录片《三元朱村的蔬菜革命》,回顾从第一代塑料大棚到第六代智能温室的迭代历程,感悟“敢为人先、创新不止”的寿光精神。
在村现代农业示范棚内,无土栽培岩棉育苗技术和纸质链苗全程机械化移栽流水线令学生惊叹。带队教师张明科现场拆解技术逻辑:“从竹木结构到钢架智能温室,从人工控温到智能管理,每一代大棚的升级都紧扣‘节能高效、精准调控’核心,最终实现从每亩纯收入2.7-3万元增长到12-14万元。”
聚焦菜博会:解码智慧农业“未来图景”
在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菜博会),师生沉浸式体验全球顶尖农业科技。展馆内,“植物工厂”通过LED光谱调控与智能温控,让蔬菜在完全人工环境下高效生长;“鱼菜共生系统”利用养殖废水循环利用,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低碳绿色生产模式;“垂直农业”立体栽培架则展示了都市农业的空间潜力,单层产量可达传统种植的5倍。
最令学生震撼的是新品种品鉴区:“空中红薯”利用无土栽培技术,红薯如葡萄般悬挂生长,单株产量突破400斤;“巨人南瓜”通过精准水肥调控,单个重达300斤以上;“番茄树”多年生长,单株累计可以结果6000多斤。2022级学生包彩霞感叹:“科技不仅让蔬菜更高产,还赋予它们观赏性和趣味性,农业早已不是‘体力活’,而是融合生物技术、工程智慧的‘科技秀’!”
校企协同育人:田间实践解锁“真问题”
实习期间,师生走进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寿光分院,通过宣传片了解“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前沿技术如何加速育种进程,走进潮汐式育苗工厂观察到穴盘苗通过智能灌溉系统规律升降实现水分养分精准供给。“传统育苗需20人协作,现在2人操控系统即可完成,效率提升90%。”技术员介绍道。
此外师生还调研了很多蔬菜的龙头企业,走进温室大棚观察最新的科研品种与先进育苗手段,学习观察番茄、辣椒等作物的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并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追踪植株生长数据,直观感受“科技种菜”的精准高效。专家现场讲解“寿光模式”的创新发展路径,包括品种选育、标准化生产、品牌营销等环节,学生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推动作用。
实习总结:埋下科技兴农的“种子”
师生团队深入田间地头、现代农业园区、企业一线,全面学习寿光蔬菜全产业链发展经验,将课堂理论知识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本次寿光之行,不仅是一堂生动的“田间专业课”,更是一场点燃专业理想的“科技启蒙之旅”。通过对比六代大棚技术演进、观察对比多样优质的蔬菜品种、亲身体验智慧农业场景。本次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耦合,将课本中的“设施农业”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科技实体,让学生深刻理解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同时激发了学生对于本专业的深入学习兴趣,为每一位学生埋下科技兴农的种子。